前幾天放春假好無聊☆推薦介紹資料免運☆宅配到府➽購買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家: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須知,上次去逛專櫃看到購買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家: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須知,就忍不住想buy下去。我對購買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家: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須知也蠻有興趣的,去找了各種評鑑測試文和不負責任開箱文,還有線上購物是一種消費趨勢,可以方便找便宜東西,不定期買到低價東西,俺有去查找7Net購物、pchome、momo購物,但是價格都不像yahoo奇摩購物這樣的優惠!想明白更完整的網民可以訪問查詢訊息來源去看一下喔。
點➤官方介紹查閱更多詳細官網資料。給憶文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先前看到的售價為 331,網路售價隨時會異動,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即時報價唷!
現今像是露天拍賣、奇摩拍賣且東森購物都有推銷該宗教文藝,圖書影音,藝術設計,室內設計建築商品!簡單描述一下特色作者:劉芳嘉、施植明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5-03-26。宗教文藝,圖書影音,藝術設計,室內設計建築商品。
貝聿銘:「雖然路易斯.康的作品不多,但每個都是經典。」
台灣第一本介紹路易斯.康的專書
一次含括建築家小傳、哲學思考、作品介紹、實踐方法
路易斯.康是
◎繼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之後,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名家。
◎當代建築最重要的精神導師。
◎影響安藤忠雄、改變世界美學的建築大師。
美國建築師、教育家、哲學家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 Estonia 1901 / New York 1974),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發展出一套嶄新的理論性和造型的語言,為現代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分散於美國、印度及孟加拉的一些主要作品,都在其一生最後的二十年間完成。作品整合了結構系統、材料、光線、幾何原型、人性價值於一體。他於1971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獲選美國文藝學院院士,1972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
從美國建築師學會所設立的「廿五週年建築作品獎」(Twenty-five Year Award)便可看出,路易斯.康的作品備受建築專業人士所肯定。該獎項每年只選出一件作品,自1969年首次頒發至2014年以來,所選出的四十五件作品中,路易斯.康就有五件,僅次於艾羅.沙陵南(Eero Saarinen)的六件。兩人最引人矚目的原因不僅是獲獎次數最多,更難得的是,他們在相對短暫的建築生涯中,創造出最多的傳世之作,完成設計作品的良率非常驚人。
本書分三大部分。因為「靜謐與光線」(Silence and Light)是路易斯.康最後的哲學概念,第一部分「靜謐與光明的建築旅程」呈現路康的小傳,介紹路康的成長背景、各階段作品背後的構想與影響。第二部分「空間本質的探尋」,是路康六座代表性作品的深入賞析。第三部分「建築的內在革命」讓我們看到,路康的哲學思考讓硬梆梆的結構、建築設備系統增添了生命力與現代性,誠如他所言「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Architecture is the thoughtful making of space),建築除了機能角色之外,還可以喚起人類永恆價值的情感與象徵意義。
路易斯.康出生於蘇聯所控制之下的愛沙尼亞,原本的姓氏為舒慕伊羅斯基(Schmuilowsky)的猶太家庭,在改名為路易斯.康之前,名為萊瑟-伊澤(Leiser-Itze Schmuilowsky),親朋好友都叫他路(Lou)。本書內文皆已「路康」稱之。
以下摘錄自路易斯.康所說:
◎建築的價值在於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工具。建築應該要為追求個人與社會的福祉而努力。建築師不僅只是在設計上將房子蓋得更漂亮,更要提出讓大眾能有更美好生活的設計案。
◎除非空間中有自然光,否則不能稱之為建築空間,人工光無法照亮建築空間,因為建築空間必須讓人感受到每年、每季、每日時光的不同……
◎一幢偉大的建築始於不可量度的靈感啟迪,經由一連串可量度的設計過程,最後呈現出不可量度的精神向度。
◎一幢建築物不可量度的精神,有賴於其可量度的實際情況與構件。
◎每本書都是一種奉獻,儲存這些奉獻的地方是近乎神聖的圖書館,向你訴說著此種奉獻。
◎當光線尚未觸及建築物的翼側之前,並不曉得自己有多麼偉大。
◎工程和設計不應該是兩回事,他們必須是同一件事。
◎結構和建築是不能被分開的,它們彼此共生。
◎書本極其重要,沒有人曾經付清過一本書的價值,他們僅僅付清了它的印刷費用。
◎高層建築的基座應該要比頂端寬大,而且在頂端部分的柱子應該輕盈地像是會跳舞的仙女,而在基座的柱子應該因為負擔的沉重而顯得快要發狂,這是因為它們所在的位置不同,負擔的任務不同,因而不應該有相同的尺度。
◎現在建築之所以令人產生「需要裝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將所有的構造接頭美化,也就是隱藏各構件的接合方式;如果未來有可能在蓋房子的同時訓練我們自己的繪圖能力的話,應該從基礎開始,由下而上,停下我們的筆,然後在澆灌或構築的接頭上作一個記號,如此「裝飾」將經由我們表達出建造的方法而產生,並且能夠因此發展出新的構造方法。
◎中世紀建築師用實心的石頭蓋房子,現在我們用空心的石頭蓋房子。以構件定義房子,與用結構定義房子一樣的重要。空間的尺度可以小到像是隔音隔熱構件的中空部分,也可以大到足以穿越或生活在其中。在結構設計上,為了明確表達「空」的概念,刺激了各種空間架構的發展。目前已經發展出來正被試用的各種結構形式,與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是持續探索事物秩序的成果。
◎機械設備空間所產生的干擾,必須藉由進一步的發展結構以求解決。整合是自然之道,我們可以向自然學習。
◎一幢偉大的建築肇始於不可量度,當它被設計乃至於完成,必須經歷過一連串可量度的方法,最後必定呈現出不可量度的特質。
◎室內光線由建築形式形塑。這種光線是神聖的光線,這光線確認了每天世界上一個特殊的場所,使我們與不可量度的抽象世界連結。這神聖的光線,浮現於日光與結構的交會之處。
◎假如我們能夠在未來的結構中去隔離機械的設備管線,好像它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美學價值,就如同空間也有屬於自己的美學定位,我們也就不需要有任何在建築中隱藏設備的藉口。
◎構造體是一座在自然光線底下的設計成品,拱頂、穹窿、拱與柱子均是呼應陽光特質的構造體。自然光藉著季節與四時推移,細膩的光線變化賦予空間不同的氣氛,光似乎進入了空間並調整了空間。
目錄
〈作者序〉路康之旅
Part 1 靜謐與光明的建築旅程:路康的成長背景與作品介紹
大器晚成,由美國本土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融合古典與現代於一體,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空間、結構與設備完美地整合在充滿哲學思維的建築實踐之中,讓建築作品迴響著空間詩意。
動盪的幼年期 早生的藝術才華 從藝術到建築 賓州大學,法國老師
建築師事務所初體驗 與艾絲瑟相遇 歐洲建築旅行
事業轉折與婚姻生活 歐洲現代建築在美國流行 關注住宅設計的ARG
推動低收入住宅設計 建立論述 邁向建築大師之路 到耶魯大學任教
羅馬美國學院駐院建築師 耶魯藝廊擴建 事業與情感的關鍵人物安婷
耶魯藝廊結構設計 回母校賓州大學 想玩大的:城市規畫
從小實踐:特稜頓浴室 讓結構與建築巧妙結合 使用不便的偉大建築
沙克疫苗發明者的青睞 人生的另一座高峰:沙克中心
海外委託大案之一:印度管理學院 海外委託大案之二:達卡國會大樓
如神聖空間的圖書館 美術館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為藝術而存在
最後一幢建築傳世之作 未完成的建築故事 遺產 傳人
深思熟慮的設計思考
Part 2 空間本質的探尋:路康代表性作品賞析
一種充滿紀念性氛圍的靜謐空間特質,在光線的呈現下,觸動了每個人的心靈。當陽光從結構的開口灑落,空間彷彿詩歌般揭露構築的真理,寧靜地體現出空間內在意欲為何的特質。
1. 1951~53∕耶魯藝廊(Yale Art Gallery)
2. 1957~64∕理查醫學研究中心(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Towers)
3. 1959~65∕沙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4. 1965~72∕艾瑟特圖書館(Exeter Library)
5. 1966~72∕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
6. 1969~74∕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rt 3 建築的內在革命:空間和設備系統的整合
我們在設計時,常有著將結構隱藏起來的習慣,這種習慣將使得我們無法表達存在於建築中的秩序,並且妨礙了藝術的發展。我相信在建築或是所有的藝術中,藝術家會很自然的保留能夠暗示「作品是如何被完成」的線索。
1. 設備的整合形式
2. 建築構造與設備配管整合
3. 路康建築的思維與實踐之一:實驗室
4. 路康建築的思維與實踐之二:圖書館
5. 路康建築的思維與實踐之三:美術館
6. 結語
索引
圖片出處
序跋
路康之旅
印象中最早聽到路康的名字是:漢寶德先生在花蓮縣秀林鄉設計的救國團洛韶山莊(1971)的幾何切割造型,以及台北仁愛路上的中心診所(1973)牆面上所開的大圓洞,被提及受到路康的影響。漢先生翻譯耶魯大學建築史教授史考利(Vincent Scully)在1962年所出版的路康專書,在1973年出版了《路易士.康》,應該是在國內最早引進路康的人 。
奇怪的是,當年在賀陳詞老師的近代建築史課程裡,我對路康並未留下絲毫的記憶,反倒是,在我大三時(1982年),從美國學成返國,在東海建築任教的張肅肅老師到成大建築系演講,介紹路康的作品,流露出對路康的無限愛慕之情,引發學妹趙夢琳在晚會表演時,傳神的一句俏皮話:「非路康不嫁!」經過卅多年後,至今仍記憶猶新。
我在巴黎求學期間,在布東(Philippe Boudon)教授所開的「仿效式設計課程」中 ,來自美國的一位女同學正好選了路康作為仿效的建築師,不過她當時身懷六甲力不從心,對路康所做的探究並未讓我留下什麼印象。自己當時選擇了柯布(Le Corbusier),對法國同學而言,很難理解此抉擇,一方面是大家對柯布都太熟悉了,似乎欠缺挑戰性;另一方面,布東教授正好是研究柯布的專家,他的第一本成名代表作便是談討柯布的貝沙克工人住宅區 ,要在他面前談柯布,自然倍感壓力。盡管如此,在跟老師與同學的討論過程中,也讓我對柯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促成後來出版了柯布的專書 。
返國在華梵大學任教期間,規畫大三下學期的「當代課程」時,我將路康與芬蘭建築師奧圖(Alvar Aalto)以及德國建築師夏龍(Hans Scharoun),列為是繼四位第一代現代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與柯布之後,最重要的三位第二代現代建築大師。在巴黎求學時,已親自參觀過兩位歐洲建築大師的主要代表作品,並在現場拍攝了幻燈片,主要作品都在美國的路康則仍無緣親睹,只能透過翻拍書中圖片,隔靴搔癢地跟學生分享自己在書中所獲得的體會。
1992年首次到美國旅遊,在洛杉磯時,特別找了親戚開車到聖地牙哥拉侯亞(La Jolla)參拜沙克生物醫學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轉往紐約時,正好趕上現代美術館的路康特展 。之後三度造訪耶魯大學參觀耶魯藝廊(Yale Art Gallery)與耶魯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兩度到賓州大學參觀理查醫學研究中心(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Towers),兩度到佛特沃夫參觀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
1999年元月到印度昌地迦(Chandigarh)參加慶祝建城五十週年的學術研討會時 ,會後到亞美德城(Ahmedabad)參觀柯布的三件作品,也順道看了路康首件在美國境外完成的大規模設計作品:印度管理學院。2006年年底,心血來潮與在研討會時交換名片的一位來自孟加拉的建築師連絡上,詢問前往參觀達卡國會的事宜。他雖然已經移居英國,仍熱心地請住在達卡的妹妹協助。原本計畫2007年年初能成行,只是當時申請簽證困難重重,加上當地政局混亂,暴動頻繁,盡力想協助我的人,竟然連她自己出國旅遊後要返國都回不去,只好打消念頭,期待來日再圓夢。
2007年暑假訪美時,旅居波士頓的好友開車與我到菲利普斯.艾瑟特學院圖書館(Library, Philips Exeter Academy),路康在美國所完成的5件傳世之作,終於都親自體驗了。多年來,除了每年在當代建築的課程中都會有一個課題探討路康之外,也在1995年之後任教的台灣科技大學,指導過3篇以路康為研究主題的碩士論文 。此外2010年也與博士班學生劉芳嘉,針對路康構築整合設備系統的議題,在國際學術性期刊共同發表了兩篇論文 。
本書由三部分所組成:首先針對路康的成長背景與作品做整體的介紹。美國建築史學者魏瑟曼(Carter Wiseman)所出版的路康傳記,提供了主要的資料來源 ;接著針對路康6件代表性作品進行探討,此部分由劉芳嘉的碩士論文內容改寫而成;第三部分則針對路康如何以構築整合設備系統的設計手法進行深入探討,主要的內容來自先前發表過的兩篇學術論文,以及一篇尚未發表的學術論文。希望透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能讓喜愛建築的廣大群眾以及建築專業者,一起摸索路康的建築世界: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施植明
2015年新春 於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建築思維研究室
內文試閱
壹、靜謐與光明的建築旅程:路康的成長背景與作品介紹
大器晚成,由美國本土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融合古典與現代於一體,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空間、結構與設備完美地整合在充滿哲學思維的建築實踐之中,讓建築作品迴響著空間詩意。
路易斯.康1901年出生於蘇聯所控制之下的愛沙尼亞,原本的姓氏為舒慕伊羅斯基(Schmuilowsky)的猶太家庭,在改名為路易斯.康之前,名為萊瑟-伊澤(Leiser-Itze Schmuilowsky),親朋好友都叫他路(Lou)。以下皆以「路康」稱之。
動盪的幼年期
父親萊柏(Leib Schmuilowsky)原籍拉脫維亞,從小從事彩色玻璃的工作,17歲時投入蘇聯軍隊。由於精通拉脫維亞語、愛沙尼亞語、俄語、德語、希伯來語以及一點土耳其語,在軍中擔任翻譯相關的文書工作,深受長官信賴,很快晉升到軍需官,負責發餉。他在休假期間遇見了一位來自拉脫維亞的豎琴伴奏師,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delsohn)的遠親——貝拉-蘿貝卡(Beila-Robecka Mendelowitsch),之後改名為貝莎(Bertha Mendelsohn)。1900年兩人在黎加(Riga)結婚。
隔年長子萊瑟-伊澤誕生,出生地點往往被說成是在於愛沙尼亞附近、波羅的海的一座小島,當時名為瑟歐爾(Osel),亦即目前的莎崙馬(Saaremaa);不過後來的文獻則顯示是在愛沙尼亞本土上當時名為勃嶗(Pernau)的小鎮,即現在的巴努(Parun)。妹妹莎拉(Sarah)與弟弟歐斯卡(Oscar)在1902年與1904年相繼出生。路康也搞錯了自己的出生地,可能是父母給了他錯誤的訊息,或是勃嶗將附近的小島視為行政區的一部分所致。他個人向來認為自己是在小島出生的人,增添一份浪漫的氣息。由於父親曾在瑟歐爾島上的一座十四世紀的城堡內工作,他們家的確在島上住過一段時間。
路康在3歲時發生了一次意外,在他的臉上留下了一生的印記。由於他一直被壁爐的火所吸引,有一次太過靠近壁爐柵欄,在挖煤碳時圍兜著了火,在母親趕來時,手與臉已嚴重灼傷,雖然沒有傷到眼睛,不過燒傷嚴重到父母都懷疑他是否還能存活。後來很幸運地活了下來,顏面留下了明顯的傷疤。父親在當時認為,與其毀容倖存,不如死掉算了;母親則堅信兒子將來一定能成大器。
由於許多親戚都移居美國定居費城,1904年萊柏也決定先赴美之後再將家人接過來。抵達費城時,口袋裡只有四塊美金,原本寄望當地的親人能幫他安頓下來,卻落了空。在工地當工人沒多久,就因為背部受傷而無法工作。1906年貝莎帶著三個小孩抵達費城,為了全家的家計,在家中幫製衣工廠做一些編織零工。萊柏與貝莎為了讓小孩能成為完完全全的美國人,曾短暫經營一間糖果店,不過沒有多久就無法支撐下去。家人住在費城北邊的猶太區,曾在兩年內搬過十七次家,大部分是因為付不出租金的緣故。在這段不安定的日子裡,路康感染了猩紅熱,住院治療導致他日後變成高聲調的說話聲音以及衰落的腿力,讓他拖到7歲才能進入公立學校就讀。
早生的藝術才華
顏面受傷的路康在學校受同學嘲笑,被稱為疤面人,在繪畫上的長才則倍受師長的讚譽;路康後來因為在學校幫助其他同學代做繪畫作業,而改善了人際關係。優異的鉛筆畫能力,讓他得以進入以培養有天分的少年聞名的費城公立工業藝術學校(Public Industrial Art School)。1913年,路康獲得了由百貨公司大亨瓦納馬克(John Wanamaker)所贊助的城市美術競賽首獎。
路康在公立工業藝術學校遇到了啟發他繪畫才華的老師。當時的校長特德(James Liberty Tadd),1881年畢業於賓州美術學院,之後曾在母校任教,該學院是美國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成為費城文化與社會生活的重心所在。特德在學期間受業於美國著名的寫實畫家艾金斯(Thomas Eakins),他鼓勵學生放棄傳統美術教育強調的技術訓練,尋找自我表現的方式;使得特德傾向以自然為主題的浪漫畫派,在學校讓學生畫動物標本,並且帶學生到校外的農場畫動物寫生,強調藝術創作與自然密切相關。特德訓練學生掌握整體比例的關係,以木材與黏土做三度空間的創作,培養學生的視覺表現能力能像書寫一樣去表達所見的一切。
路康除了在校上特德的課之外,週末還到圖案素描俱樂部上課,該俱樂部提供了音樂、素描與繪畫課程,給所有的人來此學習藝術。路康從未學過如何看樂譜,憑著超乎常人的聽力,透過嘗試錯誤的方式,彈得一手好鋼琴。校長送給他一部舊鋼琴,硬塞進家中的鋼琴一度成為路康睡覺的床。
繪畫才華讓路康在求學過程得以一帆風順,彈鋼琴的能力則讓他可以幫忙家計。他在當地兩家電影院演奏默片的音樂,他在第一家電影院映片結束之後,必須火速跑到相距八個街廓的第二家電影院,趕在放映前到達。憑著藝術的天分,路康才有可能接受他的家庭環境無法負擔的高等教育。路康的音樂才華讓他獲得俱樂部主要贊助人佛萊雪(Samuel Fleisher)提供的獎學金。
從藝術到建築
1915年,萊柏歸化為美國籍,改名為雷歐波爾德(Leopold),並將姓氏改為康(Kahn),此為大部分移居美國的親人選擇的姓氏,帶一點德國味的姓氏,希望能讓家人比較容易融入新環境。
路康在中央高中(Central High School)時期開始受到建築的啟蒙。當時擔任藝術課程的老師葛瑞(William F. Gray)與特德一樣畢業於賓州美術學院,也同樣喜愛浪漫主義。葛瑞講授的藝術史內容涵蓋了中世紀義大利建築、十八世紀後期與十九世紀初期的建築。葛瑞要求學生描繪世界著名的建築,包括埃及、希臘、羅馬、哥德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樣式;路康幫許多沒有能力交作業的同學捉刀以賺取零用錢。
他在中央高中求學期間,在賓州美術學院贊助的水彩畫比賽中獲獎,1919年更贏得賓州美術學院費城高中組最具創意的徒手畫首獎。美術學院提供了四年的獎學金給他。不過路康在中央高中最後一年上了葛瑞講授的建築史,觸動了他最深層的意願,毅然放棄獎學金,而選擇要到賓州大學建築系就讀。
此決定不僅影響了他自己的一生,同時也給家裡帶來衝擊。路康在電影院兼差彈奏所賺的錢雖不多,卻是家裡穩定的經濟來源,到賓大之後,便無法再繼續做此工作了。為了實現雄心壯志,路康利用暑假期間在百貨公司當送貨員,妹妹也輟學從事裁縫工作補貼家用。弟弟剛開始雖極為不滿,後來仍尊重路康到賓大的決定。路康為了付學費,必須貸款並擔任各種助教的工作。
賓州大學,法國老師
1920年秋天學校開學,路康非常自豪地入學。賓大的名氣在當時雖不及哈佛、耶魯或普林斯頓大學,不過建築系則是非常著名。賓大當時的建築教育承襲法國巴黎美術學校(Ecole des Beaux-Arts)的教育理念,訓練學生從研習古典建築的傑作出發。路康在建築養成教育過程中,便受業於一些出自法國美術學校訓練的老師,他遇到的第一位建築設計老師哈柏森(John Harbeson)便是巴黎美術學校的校友,指導學生從設計元素著手。
哈柏森與克瑞特(Paul Philippe Cret)一起執業,克瑞特也同樣出身巴黎美術學校,是當時賓大建築系最著名的教授,也是路康在最後一年的設計課老師。在法國里昂出生的克瑞特,1897年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進入巴斯卡(Jean-Louis Pascal)設計工作室。巴斯卡是1866年羅馬大獎(Grand Prix de Rome)的建築得主,在1875年拉布斯特(Henri Labrouste)過世之後,接手成為負責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首席建築師,1914年,同時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質獎章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皇家金質獎章。
一群賓大學生到巴黎美術學校研習時結識克瑞特,對他的設計功力非常佩服,1903年受邀到費城,負責賓大建築系的設計課程,雖然他當時正在準備參加羅馬大獎的競賽,仍冒險決定接受賓大的邀請。克瑞特很快地適應美國的建築執業方式,積極參與公共建築的設計,在職業生涯中參加過25次競圖,贏得6次首獎,對外籍建築師而言非常不易,1938年更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
克瑞特引進了法國巴黎美術學校所強調的軸向性平面,偏重古典建築的對稱性,並融合金屬結構與現代營建技術。在1923年所發表的一篇〈現代建築〉的文章中,克瑞特反駁當代評論認為古典傳統已經不流行的論調,強調歷史在當代設計所具有的重要性,最好的建築應源於瞭解時代的藝術延續。
克瑞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返國投入軍旅擔任炮兵,之後成為美國陸軍主帥柏莘(John Persing)將軍的翻譯,由於此職務讓他有機會在戰後設計了一些官方的紀念性建築。戰後克瑞特返回美國,接受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家族委託設計昆丁.羅斯福(Quentin Roosevelt)的紀念碑,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殉國的羅斯福總統的兒子。從此與美國戰爭紀念委員會建立了長遠的關係,從1923年到過世,一直都擔任該委員會的建築諮詢顧問。他所設計的民間建築包括: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組織總部(Pan-American Union, 1910)、底特律藝術中心(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1927)、華盛頓特區的佛爾格.莎士比亞圖書館(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1932)與聯邦儲備委員會大樓(Marriner S. Eccles Federal Reserve Board Building, 1935)……等等。這些建築作品都是對稱的量體,以簡潔的方式呈現歐洲當時所流行的復古與折衷主義建築形式。
路康與克瑞特在賓大過從甚密,對他非常尊敬。1924年畢業時,路康榮獲布魯克設計獎(Brooke Modal for Design)的銅牌獎。
建築師事務所初體驗
路康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在費城的莫利特(John Moliter)建築師事務所,任職一般的繪圖員,主要設計警察局、消防隊與醫院。莫利特也曾到巴黎法國美術學校留學過,建築風格非常傳統保守。
1925年,費城為了慶祝美國獨立宣言簽署一百五十週年紀念,規畫在1926年舉辦「一百五十週年國際展覽」,莫利特負責設計主要的建築物,成立專門的設計小組,路康也是小組成員,設計了六幢臨時性的建築物,在鋼架上被覆塗上灰泥的木板,讓24歲的路康接觸到真實的構築。所有的建築物在1927年展覽結束後全部拆除,展覽場地成為公園。
在莫利特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一年後,路康進入專門設計電影院的威廉.李(William H. Lee)建築師事務所。事務所的工作無法滿足路康的創作企圖心,讓他開始向費城以外的地方尋求設計靈感。
當時有不少來自歐洲的現代建築師移居美國,例如維也納建築師辛德勒(Rudolph Schindeler)一開始在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事務所任職,之後在加州開業,1926年設計的羅威爾海灘住宅(Lovell Beach House),展現了歐洲現代建築的一些創新手法:拒絕任何裝飾的混凝土與灰泥牆體與大面玻璃,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效果。另一位同樣來自維也納的建築師諾伊特拉(Richard Neutra)也追隨洛斯(Adolf Loos)認為「裝飾是罪惡」的主張,1929年同樣為羅威爾家族在好萊塢設計了一幢運用預鑄鋼構的健康住宅(Health House)。路康對加州的狀況是否瞭解,則不得而知。
與艾絲瑟相遇
1927年在一次聚會中,路康結識在賓大攻讀心理學的艾絲瑟(Esther Virginia Israeli),是融入美國文化的俄裔猷太家庭,會在家裡慶祝感恩節、聖誕節以及華盛頓誕辰日,只過幾個猶太人的節日,在踰越節(Passover)則會到朋友家過節。艾絲瑟擔任費城市議員的父親薩慕爾.伊瑞利(Samuel Israeli)畢業於賓大法學院,是熱衷的共和黨員,妹妹是醫生,弟弟是建築師;家族的朋友大多是從事法律、醫生或藝術領域。
艾絲瑟是認真且胸懷大志的學生,總是爭取名列前茅的學業成績。與路康在聚會相遇時,艾絲瑟已經名花有主。路康與這對情侶一起搭車回家時,提及他最近買了一本法國雕刻家羅丹(August Rodin)的書,路康深受艾絲瑟所吸引,之後送了一本給艾絲瑟,慶祝她畢業。雖然艾絲瑟仍舊與原先的男友繼續交往,但同時也與路康約會;有一次經過花店,艾絲瑟因櫥窗裡的天竺牡丹而停下來觀看,過了幾天後,艾絲瑟回家時收到了外送來的一大堆花。路康之所以送那麼多花,是因為他不知道哪一種花是天竺牡丹,索性就將櫥窗裡的花都買下來。
歐洲建築旅行
路康在1928年春天前往歐洲旅行一年,展開當時美國建築師視為自我提升不可或缺的一趟建築之旅。首先抵達英國,之後繼續到荷蘭、北德、丹麥、瑞典、芬蘭,然後到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看他的老家,在只有一個房間的外祖母家中打了將近一個月的地鋪。位於波羅的海的莎崙馬小島上的城堡仍舊是小鎮的焦點,讓路康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了他日後非常重視紀念性結構。
路康從愛沙尼亞到德國參觀了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在柏林完成的西門子城住宅開發計畫(Siemensstadt Siedlung),之後轉往奧地利與匈牙利,並到義大利待了五個月,參觀阿西季(Assisi)、佛羅倫斯、米蘭與聖吉米亞諾(San Gimignano),塔樓林立的中世紀山城成為日後設計的靈感來源。之後一路南下,經過羅馬到派斯頓(Paestum)參觀西元前五世紀建造的希臘神廟。從一路上所畫的許多速寫看來,路康並不重視細部的描繪,而是刻意表現建築量體組構的幾何關係,將建築物約簡成其形式的本質,並不太在乎再現真實生活。
1930年3月路康抵達巴黎,與在費城工業藝術學校的同學萊斯(Norman Rice)碰面。萊斯是到柯布(Le Corbusier)事務所工作的第一位美國人。當時柯布已提出300萬人的當代城市構想,以210公尺高的60層樓塔樓群形成的商業中心,外圍環繞著鋸齒狀的集合住宅,以及結合別墅與公寓的中庭式集合住宅。萊斯後來回憶說,路康在當時對柯布的作品並不太感興趣,不過很難想像他會忽略柯布在當時所掀起的一場建築革命。
事業轉折與婚姻生活
路康在1929年4月返抵國門,當時美國經濟已瀕臨瓦解邊緣。回費城之前,路康本來打算要跟賓大的同學、也是在莫利特建築師事務所的同事傑利內克(Sydney Carter Jelineck)一起合作,不料他在路康返國之後就過世了。路康進入恩師克瑞特的事務所工作,參與克瑞特正在處理的華盛頓特區的佛爾格.莎士比亞圖書館,負責研究圖書館動線,同時籌畫舉行歐洲旅行的素描與繪畫展覽。
在感情方面,路康試圖與艾絲瑟重新交往。艾絲瑟在他離開將近一年期間已經訂婚,路康回國後發現,大發雷霆,將帶回來要送她的禮物全部扔掉。不過艾絲瑟後來解除了婚約,她跟母親抱怨未婚夫過於無趣。由於路康的家世,艾絲瑟的母親反對兩人交往,艾絲瑟則毫不在意。兩人在1930年8月結婚,艾絲瑟很高興能擺脫猶太禮儀,不過路康的父母仍堅持需要有猶太長老在場。他們到紐約州東北邊的阿第倫達克(Adirondacks)度蜜月後,到加拿大蒙特婁與魁北克旅遊,並經由波士頓到亞特蘭大。
正當事業與婚姻兩得意之際,1929年10月紐約股市大崩盤帶來的經濟大蕭條,開始衝擊路康的生活。由於經濟日益惡化,克瑞特事務所也無法支持,1932年路康遭辭退,家計全賴艾絲瑟在大學擔任研究助理的工作,為了節省開支,兩人搬回艾絲瑟娘家住,每個月付25美元補貼岳丈家用。
在接下來的兩年,艾絲瑟扛起家裡的一切經濟支出,路康退而求其次想找一些只是為了賺錢的設計工作,仍舊四處碰壁。此時事業一片空白,居家生活則非常愉悅。1931年7月艾絲瑟在日記中寫到:我們一起生活非常美滿,很幸運地,兩人的好惡與興趣相投,在音樂、戲劇以及朋友之間得到生活樂趣,生活充滿了我們所喜愛的事物;彼此深愛著對方,相敬如賓。路康是非常完美的愛人,善解人意,可愛,安靜,溫和,非常聰穎。當然生活還是有不完美之處,錢是極大的問題。
歐洲現代建築在美國流行
路康原本想在展覽中賣畫,不過並未能如願;盡管如此,他對繪畫的興趣依舊不減。由於失業賦閒在家,路康加入了由一群有哲學思維的建築師所組成的丁字尺俱樂部(T-Square Club),會長是已經非常有名氣的建築師霍爾(George Howe)。由霍爾領導的丁字尺俱樂部有出版一本追隨歐洲現代主義的期刊,路康在1931年曾發表過一篇〈素描的價值與目標〉短文,藉由繪畫抒發情感。
正當歐洲前衛建築師在推動現代主義之際,在路康所認識的建築師中,唯獨霍爾能力抗當時美國業界流行的折衷主義建築樣式風潮。霍爾出身名門,從著名的哥洛登(Groton)中學與哈佛大學畢業,並到法國巴黎美術學校留洋。執業初期,霍爾為費城上流人士設計浪漫的中世紀城堡式建築。1929年與瑞士出生的現代建築師雷斯卡澤(William Lescaze)合夥之後,完全改變風格。兩人共同設計的費城儲蓄基金會(PSFS)大樓,可視為是第一幢真正的現代高層建築,位於費城市中心,樓高32層,由玻璃、鋼材與石材,區分出銀行、辦公室與服務空間;運用現代材料與機能的明確性,尋找表現形式的可能性。
1932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由藝術史學家希區考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與強生(Philip Johnson)共同策展的國際樣式展覽中,霍爾是極少數受邀參展的美國建築師。此次展覽宣告了歐洲建築師所發展的現代建築將成為未來的新流行樣式,偏重形式的探討,忽略了歐洲現代建築所關注的社會議題。
路康則對現代建築關注的社會議題非常重視,堅信建築能讓世界變得更好。1933年在賓大的一場演講中,便曾主張:建築的價值在於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工具。建築應該要為追求個人與社會的福祉而努力。建築師不僅只是在設計上將房子蓋得更漂亮,更要提出讓大眾能有更美好生活的設計案,而不是只為大財團服務,規畫如同洛克菲勒中心一樣的大規模開發計畫。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路易斯.康 建築師中的哲學家: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留言列表